内容摘要: (《国语·郑语》)商契能够了解民情,因伦施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百姓和睦,皆得保养。
(《国语·郑语》)商契能够了解民情,因伦施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百姓和睦,皆得保养。
④任继愈:《老子绎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故圣人于牛忘耜,于马忘驾,于原忘田,于材忘器,闷闷于己而不见其府,闷闷于天下而无以为官。
不知广大一同,多所不信,坐失常道,何望自然哉?(31)须知真实的自然就是我之外的世界本来的样子,以虚的敞开性对待世界,言是多余的,希言才是自然。另一方面,他强调观者抱一以同于道,就可以无将迎之患,实现观者之自然。在物我的自然关系里,王夫之认为是故去‘见则不广而广,去‘贵则乐不以乐(39)。对于《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王夫之认为此皆道之自然。对于何为重,王夫之认可韩非、吕吉甫所释,韩非曰: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
对于这种失去自主性的世界,王夫之认为人在以我为世界中心的前提下,就会表现为言过则跲,乐极则悲。一种是以随的姿态,追随于几成之后。魏忠强:《清华简〈保训〉篇研究简评》,《兰台世界》2014年第26期。
诸侯非其国不以筮,卜宅寝室。清华简《保训》篇记文王临终前向武王讲述舜求中得中,以及上甲微假中归中,虽然学界对上甲微之中的意涵争议较大(21),但对舜之中一般认为是中道,如李学勤所言:舜‘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扰,这段话应参看《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简文讲舜施政于上下远迩,总要设身处地,就近考察,这是‘察迩言。言《周易》之要旨,在于阴与阳相合,刚与柔之相合,从而体现天地的生化,此即中和思想。(11)高亨、张岱年、李学勤诸先生都有详论,见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7页。
子思对中道,可谓心知其意,而重申之,而再再发明之。其三,子思对《易传》是熟知的。
孔子又言:《乾》六刚能方。推想《易传》当成于孔子第一代弟子之手。《系辞》为公孙尼子所熟知而化用,子思也当熟知《系辞》。《国语·周语上》其君齐明衷正,韦昭注:衷,中也。
孔颖达疏:谓在国居守,有事而用筮。认为易学的核心思想,是刚与柔、文与武、动与静的均衡适中,显然是中道思想。孔子创立易学,首先对巫文化和术数文化的卜筮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批判性的扬弃,创立德义优先的新易学。‘事纯而祭祀,是为不敬。
武家璧:《上甲微的砌中与归中》,简帛网,2009年5月7日。邢文:《〈保训〉之中与天数中》,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巫、史的幽赞明数,即通过卜筮,借助龟、蓍之灵,与神灵交通,求取神灵祐助,明了气运度数,而获吉得福⑧。子云:礼之先币帛也,欲民之先事而后禄也。
而子思所作《中庸》引孔子曰: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第一章开篇即引子曰:《易》之义萃阴与阳,六画而成章,朻句焉柔,正直焉刚。由郑注、孔疏,可见天子一般用龟卜,诸侯一般用蓍筮。《兑命》曰:‘爵无及恶德,民立而正。故子思应作《易》,其易学著作即帛书《衷》篇。从现有这方面的资料看,子思都引述子曰,都是其祖孔子所言。
孔颖达疏:案僖三十一年《左传》云:‘礼不卜常祀,而卜其牲日。《易》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寔受其福。
言《周易》卦爻辞中,二爻多荣誉,五爻多功绩,而四爻多畏惧,三爻多凶险,因为二爻与五爻处于中位,强调易学得中用中思想。《表记》三条: 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
③金德建:《先秦诸子杂考》,第174页。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谈论的,正是子思要表达的:孔子所论之理,子思肯定是赞同的。
《衷》篇共分十二章(19),其中七章都与中有关。对第二个问题,金德建举十二条证据②,论证子思所著《中庸》与《系辞》《文言》《象传》相通,从而认为子思在写作《中庸》时吸取《系辞》《文言》《象传》的词语,融贯在文章里③。祭祀时,要使用卜筮占日、占牲和占尸。(19)第一章为《易》之义萃阴与阳,第二章为《说卦》前三章,第三章为《易》赞,第四章为《乾》、《坤》三说,第五章与《系辞下》第十一章略同,第六章为《乾》之详说,第七章为《坤》之详说,第八章与《系辞下》第六章略同,第九章与《系辞下》第七章略同,第十章与《系辞下》第八章略同,第十一章与《系辞下》第九章前部分略同,第十二章与《系辞下》第九章后部分略同。
郭沫若认为:我疑心七十子里面的‘公孙龙字子石,少孔子五十三岁的怕就是公孙尼。子思今存著作中,有五条引述《周易》古经的材料⑨,分析如下: 《坊记》两条: 子云:敬则用祭器,故君子不以菲废礼,不以美没礼。
(21)对上甲微之中的涵义一般认为是实物,如李零认为是地中和立于地中的旗表,李均明认为是司法判决书,子居认为是众,邢文认为是河图的易数,武家璧认为是祭告天地、誓师出发的中坛,林志鹏认为是军旅所用的建鼓,魏忠强认为是旗帜,王志平认为是天地阴阳中和之气。推想孔子众弟子在鲁国三年守丧期间,为铭记孔子教导,保全孔子思想,防止孔子学说散失,传承孔门之学,将个人所记孔子生前所讲进行结集,编订大量篇章文集。
(22)又认为:(舜之)‘中,就是后来说的中道。此即孔子上所言事天地之神明不犯日月,不违卜筮。
《小象》解释爻辞,《彖传》解释卦辞,《小象》成书时间应与《彖传》相当。另一方面,孔子所论卜筮,也与帛书《要》篇孔子所论相同。三者即天地、阴阳、刚柔,会三者即会聚天地、阴阳、刚柔三者,具体而言,即会聚天与地,会聚阴与阳,会聚刚与柔,皆言对立之两。孔颖达疏:冬至谓祭圜丘,夏至谓祭方泽,正月谓祭感生之帝,及四时迎气,用四时之吉日也。
故《衷》篇此处所言应为调两取中之义,即调和天与地之两而取其中,调和阴与阳之两而取其中,调和刚与柔之两而取其中,实为中和思想,认为《周易》所表达是中和思想。王志平:《清华简〈保训〉叚中臆解》,《孔子研究》2011年第2期。
④李学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04页。高亨、张岱年、李学勤认为,《乐记》袭用今本《系辞》,说明《系辞》当成书于《乐记》之前(11)。
孔颖达疏:天子在国既皆用卜,若出行于道路之上,临时有小事之时,则唯用筮也。卜筮不相袭,郑玄注:袭,因也。
声明:但是,这一与宇宙论神话中的不同不能被看作古典儒学与周早期思想关系的全部图景。